贝博bb平台体育全站版西部地区如何高质量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和国家战略大后方,四川主动对接全国产业链供应链,锻长板补短板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尽快成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是战略使命的自觉担当,是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要求四川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科技资源优势和战略资源优势,与东部沿海形成水平型的分工协作,弥补东部沿海产业链的短板,做好关键产业备份,更好服务于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2023年7月,习总在四川视察时强调:“四川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要依托制造业的独特优势,积极服务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高质量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高质量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要求四川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科技资源优势和战略资源优势,与东部沿海形成水平型的分工协作,弥补东部沿海产业链的短板,更好服务于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四川发展基础扎实、能源资源富集、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已建成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9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拥有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和20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达1.69万家,同时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东数西算的重要基地,对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新布局,拥有坚实基础和广阔前景。高质量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四川加快自身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的前瞻性产业,具有依托新科技、引领新需求、创造新动力、拓展新空间的“四新”特征,涵盖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自动驾驶、细胞研究、先进材料、再生能源、节能技术、量子技术等方向。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由重大技术突破或社会需求带动产生的新兴产业;但是未来产业技术突破更前沿,但发展处于萌芽阶段,产业成长不确定性大。随着颠覆性技术涌现,未来产业正深刻改变全球产业竞争模式。未来产业当前集中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六个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是影响未来方向的先导产业、决定未来区域实力的主导产业。202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科技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标准委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主要聚焦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标准化工作,形成“8+9”的新产业标准化重点领域,并提出2025年、2030年和2035年的“三步走”目标。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遵循“技术创新前瞻识别成果转化”的思路,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前沿技术产业化的具体措施。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完善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未来产业成为东部沿海省市产业排兵布阵争夺的制高点和黄金赛道。上海印发《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其中明确:“到2030年,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领域涌现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硬核成果、创新企业和领军人才,未来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深圳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35年)》,实施五大工程、“四链协同”冲关策略。浙江于2023年2月发布《关于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同年12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到2027年,浙江力争累计培育建设新产业平台40个左右,形成产值超千亿元平台10个以上、产值超500亿元平台20个左右,产值规模突破2.5万亿元。厦门实施千亿级“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广州针对元宇宙、AI、区块链等未来产业出台了“软13条”新政。 制造业是发达地区和先进城市的实体根基与竞争力之源。近年来,保持“制造业适度比重”、防止产业“空心化”成为全球产业竞争新共识。2023年,上海重提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达25%以上,深圳、苏州等工业城市强调“制造强市”。守住制造业绝不等于“再工业化”或“制造回流”,而是“固本清源”,发力高端制造业。2024年1月,安徽和辽宁分别在本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目标。安徽特别强调要壮大新质生产力,培育先进光伏、新型储能、新材料、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生物制造、空天信息、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前瞻性布局通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元宇宙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沿海大都市或中心城市正致力于发展高端制造业,展现出两大发展趋势:其一,实施“工业上楼”策略,以解决空间限制问题。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深圳为典型代表的城市,在推进高端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正逐步实现“向天空借空间”。2022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超4.5万亿元、增加值超1.1万亿元,实现“双第一”,而产业用地仅为上海的40.2%、苏州的28.8%。在深圳南山、杭州滨江的园区楼宇内,涌现出一大批顶尖制造企业。《上海市推进高端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明确“探索工业上楼新模式”,鼓励工业和研发用地集约利用。2024年4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工业上楼”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旨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适应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新形态和新需求。 二是加速“数字蝶变”,克服要素依赖。东部沿海地区的行业领军企业开始率先实施智能工厂的布局,聚焦高端产品研发,建设智能生产线,将高附加值产品交给“机器工人”。智能工厂促使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制造业从依赖土地和人力资源,转为对知识技能型人才、金融、产业链生态的黏性。 “十四五”以来,上海、深圳等东部中心城市(都市圈)加快布局重大开放平台、重点开放区域、重要开放载体,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通过构建要素链接、产能链接、市场链接、规则链接,形成战略通道助力我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例如,上海正强化要素链接,打造吸附全球要素的引力场,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14个,提升金融要素国际化,完善数商生态体系,确保创新领军人才集聚。强化产能链接,瞄准薄弱环节“补链”,发挥比较优势“强链”,围绕双向开放“延链”,实施“揭榜挂帅”“”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推动经贸投资网络遍及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强化市场链接,打造服务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大平台,持续增强服务双循环的口岸集散功能,引领推进长三角地区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强化规则链接,打造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试验田,深入推进浦东引领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持续深化市场规则便利化改革,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试验田作用,加快建成“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 面对成本优势的压缩以及越南、印度、马来西亚、印尼等新兴市场的竞争冲击,深圳正致力于打造成为“供应链之都”,强化对制造业上下游的要素管理,提高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利用湾区内其他八个城市的发展优势,整体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管理能力,如将香港的产品设计与深圳的科技产品制造优势结合,将产品智能化,提升产品功能属性和性能。从供应链管理数字化、供应链服务数字化、智慧物流三方面提升供应链数智化水平,建设现代供应链集聚区。 习总在主持二十届中央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就要求发挥好超大纵深空间优势,打消区域壁垒,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集聚,引导产业合理有序梯度转移。习总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优化新型生产力的布局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实现区域共同富裕,为此提供新的动力和路径。新质生产力及其衍生的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和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及其他地区的中心城市。 当前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呈现出“产业链协作型转移”“市场与制度叠加驱动型转移”,以及“数智技术驱动型转移”等新的趋势性特征,即更重视提供通关和经营便利化条件、维护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建立透明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在更开放的制度环境中采取更加市场化的办法,以制度易成本的降低实现产业合理有序梯度转移。数智化技术的应用为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链突破时间和空间制约,实现全国性统筹配置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撑,特别是,基于数字平台的区域互联互通,加速了生产力空间布局再优化。从政策导向看,2021年底工信部等十部委发布了《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2023年6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管理办法》,为这一轮的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提供了政策支持。从典型的产业转移动向看,石化、新能源汽车成为当前全国生产力布局调整也即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重点。2024年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强调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发挥外资企业在优化产业结构、平衡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提出支持外资企业梯度转移,依托自贸区、国家新区及开发区,鼓励东部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探索通过产值、利益等分享机制,结对开展产业转移协作。东部沿海地区正持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通过吸引和利用高质量外资,率先建成现代化产业体。外商投资模式出现新变化:不再局限于新建厂房和生产线,更注重将研发中心总部搬来上海、深圳等东部中心城市,使后者成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全球布局枢纽。上海先后于2020年12月和2022年11月发布了经修订的外资研发中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政策,新增“全球研发中心”和“跨国公司事业部总部”,持续提升总部经济能级。2023年4月4日,上海印发《上海市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若干措施》,从提升外资能级、加大要素支持、优化服务等方面,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现代服务、高新技术和节能环保等领域。2024年上半年,上海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541家,同比增长63.3%。广州和深圳则立足“制造业立市”,推动营商环境:更趋向产业生态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市场化;更趋向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国际化;更趋向提供稳定可信的法治化;更趋向满足企业成长要素等切实需求的精准化务实化。 国有企业和创新型本土企业成为中国产业布局调整的主导力量。2023年111月,中央企业实现增加值9.1万亿元,同比增加2030亿元,增长2.3%。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超过40%。国务院国资委正在部署推进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聚焦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15个重点产业领域方向,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外,一批世界级高科技本土企业的崛起,成为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布局调整的“新势力”。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上榜的129家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东部沿海地区(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并涌现出一批新技术、新模式的本土代表。本土企业“新势力”凸显了以创新为基因、转型谋发展的共性特征,是战略新兴产业布局以及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核心力量。上海12家《财富》上榜企业产业分布与其“五个中心”的区域定位相符,即打造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核心产业。山东上榜企业体现出以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格局的特色。广州和深圳上榜企业体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升级发展的特点。福建上榜企业体现出作为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质量,浙江上榜企业体现出新材料科技创新高地的产业布局特色。此外,国务院国资委根据“四新”(新赛道、新技术、新平台、新机制)的标准,精选了首批启航企业,以加速新领域的布局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中央企业在新质生产力重塑产业赛道背景下,加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破圈新技术、新产品、新赛道,为我国经济注入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 未来产业是重塑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格局最活跃的变革力量,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东部沿海地区正大力布局未来产业,谋划千亿级产业集群。四川作为内陆省份,亟需抢占未来产业黄金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现代产业发展“换道超车”。四川宜采用“跟随式创新”策略,从东部沿海地区对未来产业探索试验中,结合比较优势,及时锁定“较大确定性”“较低风险”的产业赛道,与东部地区进行创新协作,或自主创新,推动12类未来产业转化为战略新兴产业和优势主导产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上海、浙江、深圳等已出台未来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行动计划与配套政策。四川在未来网络、氢能与储能、未来材料、基因技术等方面已有初步基础,为这类产业孵化成长提供了技术熟化、产品中试、早期市场等全链条支撑,有利于快速整合优化不同生产工艺组合、生产环节资源,一旦技术路线成熟,即可实现快速、低成本、大规模投产。四川应抢抓机遇,出台未来产业专项规划,制定行动方案和技术路线图,成立领导小组、工作专班,组建产学研专家团队,跟踪国内外未来产业前沿,与上海、广东等沿海省份开展未来产业创新合作,引进和培育未来产业领军企业,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今后510年发展起一批产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千亿元级新支柱产业,推动四川省从“制造大省”迈向“智造强省”。 未来产业的战略重要性与成长不确定性特征,决定了其支持政策要从选择重点支持转向突出厚植发展土壤,从依托特定企业转向突出鼓励多元试错,从重视技术集成转向突出强化原始创新,从简单给优惠支持转向突出应用场景与早期市场支持。 一要强化技术策源支持。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源头供给,探索“企业出题+专家答题+市场阅卷”的创新模式,推进问题导向型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 二要强化转化孵化支持。围绕“谁来转化孵化”,推动多主体协同孵化,聚焦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加速等关键环节,探索“政府引导+科技园牵头+领军企业”模式,完善全链条的转化孵化服务;围绕“怎样转化孵化”,以场景开放为牵引,聚焦未来城市、智慧乡村、未来社区、未来制造、未来农业等领域,构建“早期验证融合试验综合推广”场景应用创新体系。 三要强化“耐心资本”支持。未来产业孵化培育周期长、投入大、正外部性强,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比其他产业更需要有耐心的资金支持。政府资金“耐心投”,建立健全政府科技研发资金、政府产业引导资金与市场化投资基金的联动机制;社会资本“放心投”,建立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针对不同未来产业初创企业匹配有针对性的科技金融服务。 据统计,2018年以来,随着工厂生产扩大到珠三角和长三角以外,中国中西部15个省份出口猛增19%,截至上半年,这些省份出口总额为6300亿美元,超过同期印度的4250亿美元、墨西哥的5900亿美元和越南的3460亿美元,出口增速也超过这些国家。当前包括四川在内的中西部地区,参与“东链西移”产业再布局,对守住中国制造“基本盘”,打造中国高端制造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意义重大。为此,四川不仅要精准把握产业转移趋势和机理,主动对接全国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而且应遵循现代产业链成长演化及空间演进规律,抢抓机遇与东部沿海省份共建高端制造及现代产业新布局,在优势产业和产业优势领域深耕细作,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随着东西部要素“价差”缩小,四川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共建高端制造新布局,不能再靠单一成本优势,而应锻造基于市场规模、营商环境、政策机遇和产业链协作“红利”的综合优势。为实现这一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四川须采取多方面举措: 一是对标三个区域,制定三份清单。即对标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出方和合作方”,制定四川合作优势清单;对标“海外竞争对手”,制定四川战略优势清单;对标中西部“国内竞争对手”,制定四川竞争优势清单。 二是深挖两方面潜力,打造两大优势。即挖掘基建公服、产业集群、制度成本、政商关系潜力,从土地、财税、保险、用工集合发力,创造“最惠”政策优势;发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机遇,陆港、空港、陆海新通道的内陆开放机遇,争取中央政策和国家投资支持,做实东西产业合作,提升四川在国家产业布局的参与力。 三是聚焦高端制造,培植新的产业增长极。除持续承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轻纺等传统产业,并加以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之外,还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动争取东部沿海省份产业链合作,全面引进产业链节点及配套企业,全力引入“链主”企业。 四是以制度型开放赋能区域产业合作,建设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打造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示范区,聚焦超高清视频、白酒酿造等50条产业链,出台优势产业强链补链投资目录清单、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白名单”,推动制造业招商引资“攻坚行动”常态化。 五是更好统筹贸易、投资、通道和平台建设,在市场准入、要素流动、制度型开放上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建设重要陆路通道、河海航道、能源管道等基础设施,完善开放互济的交通运输网。加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创新发展。 习总强调,“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为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和,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抓好“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这一重点任务,需要多向发力。一是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持续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形成对外方人为断供的强有力反制和威慑能力。二是在关系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 打造国家产业备份需要与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结合。虽然国家的“主要家当都摆在沿海一带”,后方“也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增长极,一个新的动力源”。在中央统筹领导下,作为战略大后方的四川与东部沿海地区,要尽快实现产业备份“战略对接”,推进备份产业西向入川的“系统接续”。四川曾是国家战略大后方、工业备份地,如今是国家的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重要支撑地、先进制造完整产业链重要集聚地、重要物资和战略资源储备供应保障地、稳藏安康和经略周边的战略要地,理应从全国大局把握自身的战略地位和使命,建成新时代国家发展与安全的“产业备份基地”。 一是争取国家统筹指导和规划支持。四川应致力于在国家关键资源、关键体系备份以及重大生产力布局、项目实施、改革试点等领域,特别是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先进制造集群梯度培育、重要产业备份、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以及“天府粮仓”建设方面,争取获得相应的政策支持,以推进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重大项目,并加强一系列支撑性平台的建设。 二是尽快开展与东部沿海共建“备份产业”的系统性研究和论证。合作共建备份产业系统,不是对传统产业的重建、东部产业的移植,而是瞄准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建成产业链关键环节产能储备和供应链备份。四川尽快通过系统性研究论证,锁定能源安全、网络安全、国防科工安全等国家经济安全和战略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开展东西合作共建或承接产业转移,出台备份产业目录,制定承接产业(企业)清单、共建产业(企业)清单,确保备份产业的“系统性接续”。 三是巩固四川全产业链优势,加大供应链安全技术研发。一方面,四川可依托“军民融合”体制机制与国防科工基础优势,系统化地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外移的“传统工业产业链或供应链”,建立自主可控的备份系统,争取覆盖制造业全产业链;另一方面,与东部沿海省份加大供应链安全技术的协同研发,以科技创新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以便在“战时”启动内部产品、技术、软硬件等各类相关产业链的国内备份系统,实现在底线思维下的最低保障。 四是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入川,与东部沿海地区开展协同攻关和分工协作,推进国家关键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布局优化和系统性备份,推动东部引入“备份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和市场化接续。加快数智技术在产业备份中的应用,打造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智慧系统,形成应急状态下快速供应链部署、精准供需对接和重要物资配置的有效支撑力。 五是与东部沿海地区协同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对接东部沿海开放前线,合力打造高能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的南向开放新枢纽。统筹推进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共同强化能源高效保障。合力畅通开放通道、共建共享开放平台和统一大市场,协同培育长江经济带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国家战略产业备份基地, 2023年8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明确“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梯度转移”,“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国家级开发区等各类开放平台,鼓励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沿边地区探索通过产值、利益等分享机制,结对开展产业转移协作。对在中国境内进行整体性梯度转移的外商投资企业,按照原所在地区已取得的海关信用等级实施监督。”高质量外资是最具活力的产业链重塑和布局调整力量,是四川承接“东资西移”、与东部开展产业链供应链协作的重点争取对象。占四川全省企业总数1%的外资企业贡献了近七成的进出口额,规模以上外资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对规上工业贡献达10%和7%以上。据四川省经济合作局消息,2024年1至5月,全省外商直接投资(FDI)达到10.53亿美元,增速较全国高8.3个百分点。四川持续优化投资结构,特别是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外资规模继续领先中西部。此外,四川省经济合作局积极推动高质量投资,包括开展境外招商活动和邀请国际大公司及外资协会考察四川,举办了多项投资促进活动,有效促进了项目落地。 四川省积极采取主动措施,以吸引高质量的外资投资:一是锚定目标,“精准招引”。锚定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锁定沿海重点招引对象,持续开展“三类500强”企业“敲门行动”,推动更多企业在川布局研发中心、生产基地以及供应链项目。全力促进一批标志性外资项目和高科技中小外资项目落地四川。 二是搭建平台,“筑巢引凤”。全面开启与长三角、大湾区在经贸投资和产业合作的深度互动,建成的全天候经贸合作和投资伙伴关系,实施以项目为牵引的投资合作,促进区域创新链、产业链衔接融合。构建灵活的外资招引工作体制机制,落实“一箩筐”优惠政策,用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建强专业承载平台,筑牢产业根植性。 三是削减成本,“数字营商”。利用信息和数字化技术削减四川融入全球价值链、创新链的区位劣势。改善数字营商环境,健全制度型开放体制,放大政策确定性。简化东部外商投资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各类手续,鼓励外资和沿海外商投资企业在中西部地区扩大投资。 四是抢抓机遇,“研发入川”。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研发过慢拖滞产品技术迭代速度,外资正改变研发留在总部进行资源再分配方式。四川应抢抓研发布局机遇,加快引进研发中心和实验室,满足产品升级迭代、新材料研发任务,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五是顺应趋势,“抓住热点”。2024年17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5.1%,但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9.7%,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增长39.7%、25.6%。研发与设计服务领域实际使用外资增长57.1%。高技术制造以及研发设计服务是四川对接沿海,吸引和利用外资的重点领域。 高质量外资是四川参与国际循环和全球产业链的载体,而国内制造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链主入川”是四川高质量对接东南沿海产业新布局、融接国内大循环,做强四川制造的重要途径。借鉴招引锂电产业链头部或链主企业,打造锂电产业链区域集群效应的成功经验,在电子信息等六大优势产业领域精准发力,推动省内各市(州)和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大型龙头(链主)企业和标志性项目,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抢占未来产业“风口”,抓住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四川)、西部地区数据灾备中心等重大项目机遇,促进资源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卫星网络、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等领域集聚,引进潜质性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前瞻布局6G、量子科技、元宇宙、深空深地等产业。积极争取国家在研发、资源储备、通道建设等关键领域的投资支持,促进清洁能源与精细化工相结合的科研生产基地建设。加速推进钒钛、稀土、锂矿、石墨等战略资源的开发进程,利用借助打造保障基地机遇,推动资源就地转化,进一步促进先进化工材料、建筑材料、钒钛钢铁稀土等产业的链条延伸,建成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 【本文系2023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四川高质量对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研究”(项目编号:SCJJ23ND138)阶段性成果 贝博bb平台体育全站版 上一篇:哪里可以买2维码软件的(哪些app可以扫二维码) 下一篇:券商观点机械设备行业简评:8月挖机内销持续复苏出口销量逐步改善
分类:
新闻中心
|